还记得吗?今年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当天,北京日报客户端有AI工作室发布了一则特殊的“寻人启事”:
我们从《北京日报》《北京晚报》创刊以来历年3月8日当天的报纸头版中,挑选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。它们跨越半个世纪,记录着不同年代的女性及女性团体昂扬的面貌。每一张,都是一个时代特殊的印记。一个月的时间过去,经过多方努力寻找,我们找到了照片中的其中几名女性榜样。
数十年后,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,她们和当年的自己“相逢”,并再次接受北京日报记者的采访,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。
在首钢技术研究院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,记者见到了曾登上2012年3月8日《北京日报》头版的女焊工刘宏。见到刘宏时,她身着蓝色工作服,还在为最新款无磁钢的焊接试验而忙碌着。她的青春都和焊花为伴,只为焊接“最好的钢”。
如今,她牵头开办刘宏技能大师工作室,毫无保留地向后辈传授实践经验和焊接技术,先后带出了7名高级技师、2名技师、jbo竞博电竞下载12名高级工,他们多次在首钢级、北京市级和国家级的焊工比赛中斩获大奖,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。
1978年,21岁的马美娜从北京平谷插队招工返城,成为北京建工四建公司首批女塔吊司机。从业期间,她成为工程技术主管,多次参与重大工程建设。她用近四十年的光阴丈量着中国建筑从多层厂房到摩天大楼的飞跃。1991年3月8日,《北京晚报》头版刊登马美娜在广州标致汽车库房工程施工现场的工作照。
如今,马美娜已退休8年,谈到对新时代青年女性的寄语,她表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考题。“当年我们在钢板上‘铁板烧’,现在年轻人用BIM建模,但建设者的匠心永远不能丢。”她还表示,新时代为女性提供了许多机会,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机会,活出自己的价值。
1996年3月8日的《北京晚报》头版,一张黑白老照片里,孙晖一头干练短发,身穿深色制服,正在伸手操作电钮。那会儿她才28岁,是电车公司供电所的一名女职工。直到2018年退休前,她在这个岗位一共干了32年,可以说一辈子都在为“大辫子”公共电车“供电”,为北京市民出行服务。
“近些年来,政府和社会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出行,我们公共电车不仅是首都名片,也非常绿色环保。”孙晖说,退休后,她去到过很多国家和地区旅行,走到哪里都会感受下当地的公交系统,“我为首都北京先进的公共电车系统和锐意进取的公交人感到自豪!”
武荣瑞今年已91岁高龄,她退休前任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。在工作期间,武荣瑞共培养了5名博士生和35名硕士生。武荣瑞说,她为培养了这些学生而感到骄傲。
除她们外,还有热心网友提供线索:“我认识的她,虽不在你们的寻人启事上,但也上过《北京日报》《北京晚报》,都是当年的先进工作者。”
在新兴袜厂现在的办公地——柴棒胡同甲2号,四名退休女职工陆续赶来,时隔多年再相聚。
1981年1月13日,石玉兰(左)和陈玉冰(右)的工作照登上了《北京日报》。2025年3月25日,石玉兰和陈玉冰再次相聚
1980年7月18日,毛莉参加比赛的照片登上了《北京日报》。2025年3月25日,毛莉拿着当年厂子里生产的袜子,向记者讲解老照片中比赛时的情景
1980年7月1日,宋秀英(左一)登上了《北京日报》的头版。2025年3月25日,宋秀英拿着当年的老照片再次接受《北京日报》记者采访
这四位女职工的照片都曾刊登在《北京日报》上。当时新兴袜厂是纺织系统的先进单位,在八十年代全系统袜厂中经济效益排名第一。几位老职工回忆起当年的辉煌:全国第一台日本进口的连裤袜机投用后,生产出的袜子薄透又有韧性,在北京的百货大楼、西单商场都设有专柜。当时除西藏地区外,全国各地都在销售新兴袜厂的产品,而且还有部分产品销往东南亚市场。
时光飞逝。如今,几位女职工退休有二三十年了,相见分外亲热。她们说,谢谢北京日报,定格下我们的青春,又提供这次重聚的机会。
“距离这张照片见报已经45年了,没想到你们还记得我母亲”,记者辗转联系上杨素珍老人的儿子李军时,他惊喜地说。因杨素珍老人身体状况欠佳,李军先生代为转述了母亲的人生经历。jbo竞博电竞下载
杨素珍出生于1940年,20岁进入北京市运输公司第八汽车场,从事司机工作30年。“年轻时开汽车拉货,我都是超额完成任务。别人拉三车沙石料,我就加班加点儿比别人多拉点儿。人人都是争先恐后、积极向上的。”李军回忆起母亲曾给自己讲述当年工作的情形。
她曾被群众称为运输战线“五姐妹”之一。在《北京日报》1980年4月26日的头版报道中称,在新长征中,她努力搞好安全服务,连续七年超额完成运输任务,为加速首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。
如今,杨素珍已步入耄耋之年。她养育了3个孩子,有儿有女,她曾说,“把孩子们养大成人、参加工作,是我这辈子最大成就”。
年事已高的杨素珍,目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。“我有退休金,看病也有医保”,杨素珍说,“我感觉我的生活很幸福”。
“过去太长时间了,我都不记得这照片里边的另一个人是谁了”,记者联系上孙玉英时,她在电话里爽朗地笑着,“没想到这么多年还能看到这张照片,谢谢你们把它寄给我。”
照片里的孙玉英当时是顺义区李遂公社葛代子大队的社员。她出生于1956年,拍下这张照片时才20多岁。她积极响应政策,开展家庭副业,增加了收入。1979年,孙玉英出满勤,是全队妇女最高分,还利用业余时间搞补花,收入一百五十元。因此她的照片和故事刊登在1980年1月23日的《北京日报》。
“照片里住的是个小平房,后来搬迁给了楼房,算是过上了比较舒服的生活。”孙玉英回忆:“记者来拍照的时候也没提前打招呼,当时我正在忙着补花。看到报纸我知道拍了这么一张劳动的照片。”
这些年来,孙玉英一直务农,生育了2个孩子,儿女双全,都在顺义工作。如今,jbo竞博电竞下载她身体依然硬朗,在家颐养天年。“日子平平淡淡,但回想起来这辈子很知足了”,孙玉英说。